我知道了
送你一个万仞苍穹
——章有伦和他的苍鹰接羽术

■ 本报记者 吴平 陈泽鑫 邵帅

在古清口街道双庄村的一个普通民居,年过七旬的章有伦老先生正带着他的“助手”老颜(颜海浪)为一只受伤的苍鹰进行一场“手术”——只见苍鹰的身子被老颜用胳膊夹在怀里,双爪则被他紧紧地攥在手里,动弹不得,只是偶尔发出阵阵嘶鸣,听起来十分痛苦。而在另一边,章有伦则慢慢拨开它的翅膀,一根、两根、三根的数着,细细丈量,比对每一根羽毛长度和羽轴直径……

他们在进行着一项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技艺——“接羽”。

章有伦老先生是淮阴区著名的“鹰把式”,他祖孙三代都从事驯鹰放鹰,是四乡八村公认的鹰猎世家。今天,他将为这只受伤的苍鹰“接羽”,并向记者详细展示这一传承了四千多年的古老技艺。“只要重新接上了羽毛,不过多久他就能重新翱翔于蓝天,回归大自然了。”章有伦说。

第一次见到苍鹰是在老颜的家里,只见那鹰双目炯炯有神,警惕地巡视来人,钩爪锃亮有力,紧紧地抓在他的手臂上,这模样论谁也想象不到这是一只受伤的未成年苍鹰。

颜海浪是传统放鹰技艺传承者,一直致力于猛禽救助和保护,十几年前就拍摄记录了章有伦老先生的驯鹰放鹰生涯。他告诉记者,这只苍鹰是半个月前送到他家的,刚到他手上时,它的羽毛零散,目光无神,一副精神不振的样子。据说,是因为误撞了葡萄园的防鸟网,导致翅膀受伤,飞不起来了,才送到他这里的。“因为朋友对于老鹰不太了解,送来之前这苍鹰是一直被关在狭小的笼子里,展不开翅膀,只能不停地扑腾着铁笼子,导致翅膀的伤更严重了。”老颜有些惋惜地说。

为了让苍鹰早日回归大自然,在送它去“接羽”之前,老颜一直把苍鹰养在家里,悉心照料,俨然成了它的专职保姆,“苍鹰不比一般鸟类,每天吃什么,什么时候喂食,如何补充水分等等,这些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的”他还告诉记者,硬件上,还要给它提供专门的空间,充足的阳光和雨水……为了苍鹰他可费了不少工夫,而这一养就是半个月,也才有了如今苍鹰神俊威武的模样。

纵使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章有伦老先生在第一次见到苍鹰时,仍然是眉头紧蹙。因为苍鹰的年龄太小,时至今日还不足一岁,羽翼未丰,如果接的不理想很有可能让翅膀失去作用,苍鹰飞不起来,导致放生失败。但继续饲养,时间长了会让它丧失原有的野性,彻底失去回归大自然的可能。想到这一茬,章有伦决定尝试一次,为这只年幼的苍鹰再做一次“接羽手术”。

说起“接羽”的技术,章有伦告诉记者,这是一项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手艺,今年78岁的他从15岁开始就学会接羽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闭着眼睛都不会接错的,只是担心年纪大了,手脚不如以前灵活了,刚刚才有些犹豫。

说着,章有伦老师傅便戴起老花镜,快速行动起来。比对、裁剪、穿针、绕线……一道道工序,说不上有多复杂,但每一道工序都像是大自然的馈赠一般。“这个粘合胶我们用的是桑树汁,连接工具我们用的是扫把枝,接的新羽毛用的也是鹰羽。” 章有伦笑着说,这手艺放在当下可能有些落后,但贵在方便,就地取材,要不怎能传承四千年呢?

在“接羽”过程中,章有伦老师傅并不藏拙,一些小的细节还向记者作了详细的说明和展示,“接羽最关键的是一开始的比对,要把两根羽毛一一对应好了,就像人的手指一样,按照原有的顺序规律排列好,乱了一根,接羽就是失败的,苍鹰也就飞不起来”“鹰翅膀尖最长的飞羽要靠根部剪下,露出羽毛中间的空心部分,然后把要嫁接的鹰的羽毛根部也剪掉一些,在鹰的翅膀上比出相应合适的长度,最后用两头削尖的竹签穿起来,抹上桑树汁即可……”

看着章有伦老师傅脸上细密的汗珠,记者突然有些心疼老人家,将至耄耋之年,可仍然会为了一只受伤的苍鹰而连续站立、蹲起、跑动,未曾停歇手脚近四个小时。老颜怀里的苍鹰好像也在此刻通了人性,放弃了最初的挣扎,变得安静起来。

当苍鹰再一次挺立在老颜的胳膊上,抖了抖刚刚接上的羽翎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次“接羽”是成功的,章有伦也长舒了一口气,转眼便笑了起来。“虽然我早已不去驯鹰放鹰,但对它们还是有感情的,希望这只苍鹰能早日翱翔于蓝天。”

返程的途中,老颜告诉记者,近期他还将组织野生动物放生活动,将这一批受伤的保护动物送归他们自己的家园。

接好羽毛的老鹰展翅待飞

接羽之前的苍鹰

老师傅取桑树枝的树枝液

对比鹰翅膀并选取需要的羽毛

展示接好羽毛的鹰翅膀

展翅待飞的苍鹰

将接好的羽毛绑上细绳,防止竹签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