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打造优美环境 共享碧水蓝天
—— 我区创建国家生态区工作纪实

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以生态经济、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为核心,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2011年1月,我区正式启动生态区创建工作,现已建成20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目前,国家生态区建设5项基本条件和22项建设指标已达到国家考核标准,2015年10月底通过国家生态区建设工作技术评估。

刘老庄乡生态采摘园

环境宜人的省级绿色社区

淮水人家

完善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

南北分界线

 

始终坚持制度先行原则   全力推进创建工作

建立更加强力的组织领导体系

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政委,区长任总指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以及分管区长任副总指挥,区直30个部门和21个乡镇、2个园区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区建设工作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牵头负责全区生态创建工作的督查指导。建立指挥部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实行镇乡、区直部门联动,推动生态创建纵深开展。

区人大、区政协坚持将生态区创建工作列为重要调研课题,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现场视察、督促推进。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和专门机构,形成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同志具体抓、抓具体,专门人员集中精力抓、全力抓的良好工作氛围。

建立更为严格的绩效考核体系

我区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区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综合考核和领导干部工作政绩考核体系,出台《淮阴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将考核指标和重点项目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实施生态镇村创建部门挂钩制度,实行交纳保证金、一票否决责任制和考核加分激励制,挂钩部门与所挂钩乡镇同奖同罚,促使相关部门定期进驻乡镇指导督查。

建立更为多元的资金筹措体系

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等重点环境设施建设上,土地由乡提供,厂区及设备资金由区里解决,区乡两级共同推进。对2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每个拨付80万元专项建设奖补资金,按照管网建设进度及时下拨专项管网补助资金;对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的17个乡镇各补助34万元。实行村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代补”投入政策,按照村均1.5万元的补助标准,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

建立更加健全的执法保障体系

环保部门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2015年共审批项目114个,验收项目44个,拒批小化工等10余个项目;检查企业600余家,严格开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检查阶段下达整改决定书95份,责令限期完善环保审批、验收手续,57个企业补办了环评审批,69个企业通过了环保竣工验收,8个企业完善了环保设施。大力开展饮用水水源地、饭店油烟、黑臭河流、夜间工地噪声等专项整治活动,全面实施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农业部门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监管,依法打击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不法行为;水利部门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爱卫、住建、城管等部门积极开展卫生镇村、康居乡村创建,严查乱停乱放、乱摆摊点及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五年来,全区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建立更为合理的生态功能区保护体系

2015年,我区又重新调整了生态功能区保护范围,划定了淮沭河洪水蓄区、洪泽湖(淮阴区)重要湿地、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区,总面积达284.4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22.5%。生态功能区范围内无任何污染点源,生态功能区保护工作得以不断加强。

 

始终坚持重点重抓导向   全力夯实创建基础

全面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我区高度重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切实加强设施建设和规范化运行。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日处理能力2万吨,城区污水管网总长度140余公里。污水管道建成覆盖全部范围。区乡两级共投入9000余万元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20座,日处理污水能力全部达400吨以上,建设污水配套管网230余公里。建设一批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制定出台《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2015年全区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1.02%。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区又及时启动了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和高新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全区现共有23座垃圾中转站,日处理总规模达1500余吨。以村为单位,积极开展村级垃圾池(房)等环保设施建设,配备垃圾桶5000余只、垃圾清运车1000余辆,新建、改建垃圾房4600个。配备镇村保洁员1400余名,实现保洁队伍全覆盖。全区全面建成“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四级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规范实施医疗两废处置工程

对医院废弃物实行公司化运作,由柯林公司承包,负责统一收集、运转、处置。截至目前,超过20张住院床位以上的医院安装二氧化氯发生器达15家。

分类实施固体废物处置工程

对工业企业可利用的固体废弃物进行100%再利用,年利用量达100万吨以上。其中,华能电厂粉煤灰再利用达70万吨以上;对建筑物拆除和修路产生的水泥块等固体废弃物,由旺材等5家企业回收加工再利用,每年达50万吨以上;对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存储、运输、处置等过程实施全程监管,全部由有资质的公司实行规范化处理,处置率达100%。

突出重点深化减排工程

围绕减排目标,开展三项整治行动。一是锅炉整治行动。围绕市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确定了青园污水处理厂、上海太平洋脱硫脱硝、白玫化工、华能淮阴电厂等9家结构减排项目。目前,华能淮阴电厂、太平洋和新源矿业等相关企业均完成了脱硫脱硝改造工作;华能淮阴电厂先后投入1.5亿元和2.25亿元用于4个330兆瓦机组的脱硫和脱硝改造,3#、4#、5#、6#4个机组锅炉脱硫脱硝工程改造已全部完成。改造后脱硝效率均达80%以上,脱硫效率均达到96%。二是城市污水整治行动。在加大区紫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监管同时,增加淮阴区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处理总量,降低出水口水污染物排放浓度。2014年,我区新建了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新渡片区污水处理厂,每年削减COD280吨,削减氨氮30吨,2015年8月正式进入试运行。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整治行动。对100多户千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整治,实行雨污分流,养殖废水实现零排放,以达到减排认定标准。

淮阴区污水处理厂

 

始终坚持城乡统筹推进   大力彰显生态特色

加快结构调整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培育壮大农业特色,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创成1个省级淮阴(刘老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成两个国家长期“菜篮子”工程基地。由国台办批准成立的淮安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总投入超2亿元,入驻农业项目17个,园区内企业年产值达4亿元。全区共有绿色农产品品牌1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305个。创建成40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

积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高新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为抓手,努力构建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态经济和产业体系。食品加工、盐硝加工和钢铁机械制造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和光伏、塑胶、汽配这三大新兴产业以及软件服务产业组成的“3+3+1”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组织实施蒸汽输送,通过将华能电厂蒸汽输送到开发区各企业,推动工业企业淘汰燃煤锅炉。

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休闲旅游。高标准建设淮安综合大市场,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大力发展以生态游为未来发展方向的旅游业,基本形成了大旅游南北纵线格局,年接待游客量突破60万人次。目前,我区已建成4A、3A级景区各一个,二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4个。

开展综合整治 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强力整治水环境,保证河净水澈。积极开展城区污水集中整治行动,以“两不准”为整治标准,即决不准出现一个未经污水处理厂而直接排入河道的污水口、决不准出现一处大面积的污水聚集区,城区水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强化农村饮水卫生监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专项整治大气环境,保障天蓝气清。深入实施燃煤锅炉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秸秆禁烧禁抛等环境工程。加大对全区电力、钢铁等行业监管力度,重点做好淮安万邦香料工业有限公司废气治理项目。推进“油改气”进程,开展小锅炉专项整治,强化城市扬尘管理。

深入整治噪声污染,确保家静园宁。环保部门对建筑工地实行限时施工制度,挂牌施工,跟踪监督;查处工业企业噪声排放超标扰民行为,对因布局不合理而噪声扰民的企业实施搬迁;环保、公安、城管、工商等部门加大对商业和交通噪声督查力度,联合执法。设立警示标志,严格控制大型车辆进城比例,对城区主要干道实行机动车禁鸣;加强噪声污染信访投诉处置,及时处理噪声污染投诉信访件。

强力推进绿化工程,美化城乡环境。投资7000万元先后对古黄河风光带和盐河风光带进行绿化升级改造。新建宁淮、宿淮高标准景观林,完善补植盐河、二河等挡浪堤绿化带。目前,淮阴区城镇公共绿地面积784.99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绿地15.4平方米,全区林业用地面积达29440公顷,有林地面积为26506公顷,林木覆盖率24.52%,森林覆盖率达23.3%。

全力打造特色亮点,镇村建设亮点纷呈。建设三星级康居乡村3个,一星级康居乡村53个,环境整洁村1468个。刘老庄乡刘老庄村被评为全省最美乡村,金色、绿色、红色刘老庄特色明显。码头镇码头村、棉花庄镇大福村、丁集镇七一村也各具特色,

坚持创建为民 大力倡导生态文明风尚

坚持宣传教育和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并举,改变硬环境与软环境相结合,在区级主要媒体开设专栏和专题200余期,定期报道创建动态,发布生态创建成果;在全区中小学广泛开展环保教育,开设环境教育课程;2011年举办“生态淮阴 碧水蓝天”演讲比赛;2012年举办“生态淮阴 美丽家园”有奖知识竞赛、有奖征文、有奖摄影比赛;2013年开展寻找“最美河流”评选活动;2014年举办了首届“桑乐杯”、“美在生态淮阴”大型户外公益活动;2015年举办了“生态爱心淮阴”有奖征文、有奖摄影比赛。组织人员深入重点企业宣传创建相关知识,定期举办骨干企业法人环保培训班。创成绿色社区9个、绿色学校60所,提高公众生态素养。

丁集镇七一村集中居住点

 

始终坚持立足长远  更上一层抓创建

生态区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惠民之举。生态创建以来,我区水、气、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宜居特色不断显现,公众对环境满意率达95.8%。

生态区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努力,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400.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7.3:43.3:39.4,调整优化为16.7:42.3:41.0。单位GDP能耗、新鲜水耗、万元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呈均年下降趋势,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区建设标准。

生态区建设是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的实现形式。经济领域,经济活动逐步走上生态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政治领域,我区树立了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办;社会领域,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形成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及保护生态的文明新风尚。

母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