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雅文
前不久,丁集镇七一村村民安竞生家遭遇了不幸。“等我把小孩送上学校回来的时候,家里火已经冒上来了”看着烧黑了一半的堂屋,安竞生显得焦虑而绝望。“幸亏庄子上村民来的多,把火扑灭了,但这一把火把家里家具、电器、衣服都烧没了。”在接到求助信息后,区民政局临时救助工作人员在一天之内便来到了安竞生家,给他送来了4000元慰问金,让安竞生一家灾后重建有了新的希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区委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的落脚点放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盼上;政府报告指出,坚持兜牢“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提升“质量民生”,让淮阴发展更有温度。
2017年,区民政局坚持突出民生导向,切实发挥民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作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的一年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区民政局将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将民生保障大网织得更密、兜底效果发挥得更好。
织牢救助网络 解决群众燃眉之急
同样受到救助的还有家住韩桥乡韩桥村4组的赵洪。夫妻俩在城区租门面开烧烤店,3个子女上学,一家五口过着平凡幸福的日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经营的烧烤摊发生爆炸,面部严重烧伤,在医院抢救治疗花费了20多万元。巨额的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陷入了困境。危急时刻,区民政局及时向赵洪家提供了1万元临时救助款,并将其纳入医疗救助给予1.5万元,同时协调区爱心协会给予0.15万元救助,解决了一家子的燃眉之急。
安、赵两家人经历的背后,凸显着区民政局积极回应困难群众诉求,解决群众燃眉之急的工作成效。2017年,我区共发放临时救助金320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5500多人次。除了开展临时性救助外,区民政局还及时启动了医疗救助,实现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无缝对接,提高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2017年该局共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03亿元,惠及包括临时救助对象在内的城乡低保、困难重度残疾人、因病致贫大重病患者等困难对象共计41803人次。
令人欣喜的是,新的一年,区民政局将在去年7月份刚提标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低保保障标准的又一次跨越,继续提升至每人每月580元和520元。2018年,区民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开展低保动态管理,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不符合条件的“应退尽退”。同时,拓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和救助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帮助困难群众走出难关,重拾生活信心。
完善基础建设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日前,记者跟随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负责人刘文来到营北社区,社区的大爷大妈们早已各就其位,好不热闹。下棋的下棋,锻炼的锻炼。有老也有小。孩子们看书的看书、玩乐的玩乐。身穿红马甲的社区志愿者们端茶送水服务十分周到。
“每天吃过饭就到这里打打牌,娱乐娱乐,邻里大伙在一起就像一大家子,热闹的很。”65岁的陆阿姨是这里的常客,她退休之后便经常到这里放松娱乐。“社工门会定期上门看望照顾小区里的孤寡老人,有几次我也就跟着去了,能够帮助别人,我自己也感到很高兴。”这一来二去,陆阿姨便加入到社区志愿者的队伍当中,成了为民服务的一员。
正在下棋的丁大爷边与对方博弈边对记者说,“这里环境特别好,我平时没啥爱好就爱下象棋,孩子们都忙,在这每天都有对手可以切磋。”丁大爷乐呵呵的接着说,平时这儿不乏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他是一次不落次次参与。“光是年后,我们这儿就搞了‘新春送春联’、‘腊八送热粥’、‘元宵包汤圆’等好几场活动了。”
刘文介绍说,“我们会根据居民的需求,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文艺表演、健康讲座、亲自互动等活动,不仅丰富居民生活,更让社区的和谐氛围越来越浓厚了。”据了解,去年社区全年累计开展各类服务活动58场次,服务居民15000余人次。该社区2017年被省文明办评为“优秀志愿服务社区”,也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社区。
目前,像营北社区这样的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我区已经建成了四家。下一步,区民政局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效应,在全区范围内全面进行推广复制,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补齐养老短板 增强老年人幸福感
“危急时刻,只要拿起手机,按下特殊按键呼救,养老服务中心就能马上确定方位。”近日,在袁集乡双庄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多位老人仔细地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75岁的老人蒋仲美拿着新领取的手机后兴奋不已,激动地说:“紧急情况下按这个键可呼救,那太方便了!”
说起这款“定位终端手机”,老人们可是一分钱没花,全是由政府“买单”。“定位终端手机”外观看起来跟普通的老人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手机上的一个“SOS服务按键”却大有来头。“在紧急状况下老人只要轻轻一按,设置在区民政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会自动识别来电机主,调出该老人事先登记过的相关资料,如姓名、年龄、病史、家庭住址、子女或其他联系人等重要信息。”区民政局老年工作科科长祁建功介绍说,在养老服务中心,24小时全天候有专人负责,帮助老人解决各类服务需求。
“定位终端手机”的诞生彰显了“智慧养老”给老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的诸多便捷。为补齐养老短板,区民政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来打造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借助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为全区60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失独和空巢老人购买服务,为他们提供心理慰藉、困难救助以及上门助洁、助浴、助餐、助行等线上和线下服务。
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区民政局还将关爱驿站、居家养老、助餐点有效整合,打造“养老服务综合体”,为村、社区老人提供一站式服务。据了解,目前全区共有12家关爱驿站,主要为三留守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提供休息、娱乐和助餐场所,下一步将在全区推广,力争实现乡镇全覆盖。
此外,区民政局还对农村敬老院进行提档升级,推进敬老院公办民营改革,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养老机构,来打造集休闲、娱乐、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目前,袁集乡、吴城镇已完成公办民营改革,计划四年内,在我区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