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方寸之间 记录变迁
—— 从张其礼的镜头看身边的发展变化

■ 本报记者 蒋佳佳

一个镜头,一部相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30多年来,摄影爱好者张其礼透过手中相机小小的取景框,拍摄了无数张有意义的照片,它们不仅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自己小家庭的幸福美满,还反映了淮阴“大家庭”的日新月异。

大价钱置办“小玩意”

200元钱放在当下可能买不了什么值钱的大物件,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可是张其礼近半年的工资。这么一笔“巨款”,在当年可是顶上大用处的,但张其礼没用它来置办什么大家什,却买了一个时髦的“小玩意”——相机。

这就是张其礼的第一台相机——前苏联泽尼特品牌的胶卷单反相机。“因为家里有个妹婿是开照相馆的,工作之余会到他那里去玩,这一来二往就欢喜上照相这个事情了。”张其礼说,在那个年代摄影是个奢侈的爱好,为了拥有自己的相机,那时已经有家庭、有子女的他也攒了不短时间的钱,更不用说日常买交卷、冲洗照片的花费了。但即便花销不小,张其礼也觉得摄影不仅仅是个人的一个小爱好,更是记录生活、反映现实的一门意义非凡的技术。

后来,他又购置了索尼、佳能等品牌的新式相机,一直没有停下拍摄照片的脚步。现在已年逾古稀的他,闲暇之时也会同老伴儿坐在床边翻看着数十年来收藏的一本本相册。张其礼笑着说,也正是因为年轻时爱好上了摄影,老来才有更多品尝美好回忆的时刻。

老校长甘当“小学生”

张其礼退休前,是我区一所乡村小学的校长,可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也突飞猛进,这位“老校长”也不得不为了这个爱好,在退休后又当起了摄影课堂里的“小学生”。“老年大学每周五有固定的课,我都按时按点去上的。”除此之外,张其礼还买了很多摄影、修图等相关方面的专业书籍,平时有机会他也会和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们出去看看展览、采采风。正是有了这股子学习的劲头,才使得现在70多岁的张其礼摆弄起相机、用起电脑来都像年轻人一般熟练。老伴儿张秀兰打趣说,这都是张其礼为了学习交流摄影技巧特地学的,还学小年轻玩微信呢。说着张其礼便打开手机,果然对话列表里都是各种摄影爱好者的交流群,“有人拍到好片子就发在群里大家欣赏,有很多水平高的老师在群里,我也能学学。”拍摄技术水平上去了,拿得出手的好作品自然也多了起来,三年前还成功地加入了市摄影家协会。

因为这个爱好,张其礼不仅拿出了“小学生”的学习劲头,还走遍了淮阴的大街小巷、城区乡村,四处寻找拍摄照片的地点、题材,身体素质、思维方式都很年轻化,75岁的张其礼看起来依旧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背着相机包、带上三脚架,走起路来特别利索、带劲。

小照片记录大改变

“这张是我1995年拍的,那时候家里刚买摩托车,老奶奶特别高兴、欢喜,专门带个头盔骑在摩托车上叫我给她拍一张,感到很新潮。”张其礼翻开老相册,指着一张老伴儿骑摩托车的照片回忆起来,“这一张就又不同了,这是2014年,家里买了第一辆小轿车,我又给她在轿车面前拍一张。” 张其礼说,简单对比老伴儿的两张照片,就看出了我们生活里的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非常快,现在家里已经有三辆小轿车了!

说起对改革开放40年的感受,别的不说,单就拍照片这事,张其礼感受最深刻——过去拍照片要用胶卷,一筒彩色胶卷17、8块钱,多拍的36张、少的34张,刷黑白照片要经过暗房冲洗,彩扩的话市区就柯达和春兰两家,刷照片、取照片都要来回跑;现在都是数码相机,想拍多少拍多少,回家往电脑上一传,还可以进行后期处理。30多年来,张其礼的相机从几百元的泽尼特、柯达,再到数千元的索尼、佳能,前不久还特地让孙子给他买了最时兴的莱卡三镜头智能手机。

翻着老相册里的黑白照和有些许褪色的彩色照,再看看电脑里的色彩鲜艳的数码照,张其礼边看边回忆着这些图像里的故事,“照片里这些小孩子,现在都成家立业了……以前路不好啊,出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都是电瓶车、小汽车、有轨电车了……这张拍的是跳广场舞的老年人,以前哪有这些活动了,天一黑人就都回家睡觉去了……”这一张张照片尺寸不大,这一年年生活变化很大,通过张其礼的镜头可以想起很多美好的回忆、看见很多发展的印记——大伙的日子更好了、城市的面貌更美了、国家的实力更强了,他说如果再年轻十岁,还想研究研究航拍,换个角度记录这美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