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闲不住的老支书
——访淮阴区徐溜镇洪北村原党总支书记戴家贵

■ 吴海涛 刘顿 乔珍珍

虽然从淮阴区徐溜镇洪北村党总支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几年了,戴家贵每天依旧很忙碌,不是在村里转悠“挑刺找问题”,就是在“老戴工作室”里协调处理矛盾。村民们知道,老戴书记是一心一意为着村里好。

洪北村,地理位置偏僻,位于淮阴区的西北角,与宿迁的沭阳、泗阳两县交界,当地老百姓称其为“三不管”。1995年以前,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集体经济入不敷出,欠数万元的外债,是远近闻名的穷村。然而,在戴家贵上任后的22年里,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脏乱差”的“落后村”变为了如今村年集体经济收入最高达70余万元的“全国文明村”。

办茧站,解村民燃眉之急

20世纪90年代初,洪北村栽桑养蚕的群众很多,有桑园近600亩。但村里没有茧站,想要卖茧,不但路远,还得排队。可蚕茧不等人,7天一过,自然“破茧化蝶”,分文不值。面对家家户户为卖蚕茧而发愁的困局,1995年,刚上任的戴家贵和村干部们商量,成立了第一个村办企业——洪北茧站。谈到茧站,戴家贵很是自豪:“当年收益近3万元,让一贫如洗的洪北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集体收入。”第二年,村里就用这笔收入办起了自来水厂,解决了村里用水难的问题。此后,戴家贵谋划的村集体致富路越走越宽,先后成立了村建筑队、开办了砖瓦厂、建了标准化厂房……

搞建设,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自茧站成立以来,附近村的村民都集中到洪北村赶集,洪北村形成了一个小集镇,于是戴家贵又在建设集镇方面动上了脑筋。2004年,随着城镇建设速度加快,洪北村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加入了农民工队伍。戴家贵召集村干部认真讨论以后,干脆由村集体组建了建筑工程队,把村民组织起来搞建筑。因为建筑队管理严格,工程质量较高,外出务工安全、收入有保障,自愿加入的村民在短短一年内就达近200人。

洪北村把建筑队分成两支,外边忙的时候就到外边承包工程,外边不忙的时候就在村里建门面房和居民住房,一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40万元的同时,还大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近年来,两支建筑队为洪北村建了近7000平方米的门面房,在村民集中居住点建了近400套居民住房,在村级创业点上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

管“闲事”,他将村民当亲人

“再小的事,村干部都要当成大事来办;再不紧要的事,也要当成急事来急办。”这是戴家贵在担任村党总支书记的22年间,常对身边人讲起的一句话。在任期间,戴家贵把村民小组划成“网格”,每名村干部对应一个网格各管一摊子,群众有什么事,直接找对应村干部解决。村干部处理不了的事,他帮助理清工作思路接着干;他处理不好的事,召集村干部集体开会研究,讨论好了再放手让村干部去干。从1995年村里办企业开始,戴家贵要求每名村干部必须清正廉洁,不得向村集体伸“暗手”,更不能向群众乱“伸手”。

2010年,洪北村成立了全区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聘请有资历、有威望的村民参与监督,每季度向群众公开一次村级财务,赢得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离岗不离党,离位不离心”,这是2017年退休时,戴家贵暗自许下的诺言。因为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处理各类矛盾有方法,洪北村“老戴工作室”顺势成立。工作室成立后,戴家贵积极参与洪北村党建督导、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他提出的“群众评议化解信访矛盾”方式,成功化解了多起疑难信访矛盾。2016年、2017年,洪北村连续两年被淮阴区委表彰为新农村建设“五星村”。

——刊登于9月23日《淮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