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金以林

(上接10月20日本报“党史学习教育”版)

发扬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

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什么是中华民族,这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早就习以为常:它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但人们也可以反过来问:世界上存在着不少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但它们都没有被统称为某某民族,且往往都在历史变迁中很快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费孝通先生把它称为“多元一体”:即56个民族又形成一个共同民族——中华民族,它是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放眼世界,这种现象如果说不是独特的,至少是罕见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主要是在辛亥革命酝酿和爆发前后发展起来的。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起草兴中会章程中第一次响亮地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就是要共同实现民族复兴。在推动革命发展的进程中,仁人志士们自觉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概念。

最早使用“中华民族”这一名称,是1902年维新派梁启超提出来的。梁启超曾解释道:“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近代以来,随着海外交往的扩大,“中国人”的另外一些称谓如“华人”“华工”“华商”乃至“华侨”等词,也开始在海外逐渐流行起来。实际上也为现代中华民族自觉观念的形成,创造了直接的社会和文化认同条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则是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以后。孙中山先生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书》中写道:“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含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此后,“五族共和”成为传诵一时之口号。中华民国最早的国旗“五色旗”,就是“五族共和”的标志。北京是明、清等朝的古都,紫禁城以南号称“国门”的“大明门”“大清门”,民国成立后更名为“中华门”。辛亥革命后,许多大城市都陆续命名或更名了一条街名:“新华街”。

由此可见,“中国人”的身份形成,是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认同的文化基础,深入揭示这一认识的形成过程,对于今天加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创立第一个革命团体,最直接的刺激就是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一天是日军占领旅顺的第三天,因此他亲自将这个革命团体定名为“兴中会”。第二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行割占台湾,兴中会明确提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近代以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期望,更是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的目标。在他逝世前四个月,还曾对世人明确宣告:“‘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回到祖国怀抱。其后不久,由于战争和外部势力的干涉,海峡两岸的统一再次受阻。

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辛亥革命不久,孙中山先生在浙江海宁观钱塘潮时,曾豪迈地留下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先生有着宽广的世界眼光,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同时,也致力于推动人类共同进步。他生前曾这样表述过对中华民族的期盼:“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他对未来世界秩序的设想,就是实现“人类进化,世界大同”。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曾感慨道:“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求我们像先辈们那样,对人类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应以孙中山先生为榜样,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因潮流之动而动,同时代之风起而起。

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合作是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此中国积极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先生为鼓励后继者们继续前进,曾提出令人振奋的三个“有为”命题:“以有为之人,据有为之地,而遇有为之时”。我们缅怀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学习和继承他们的宝贵精神,就要“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我们要立志做“有为之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又富于创造力。孙中山先生说:“中华民族,世界之至大者,亦世界之至优者也。”我们要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豪气,发挥主人翁精神,同世界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合作,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创造新的更大的幸福。

我们应珍惜中国这块“有为之地”。孙中山先生十分自豪地说:“中国土地人口,世界莫及。我们生在中国,实为幸福。”在这片积累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热土上,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同时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努力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我们应该积极把握“有为之时”。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们应以孙中山先生为榜样,“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把握时代大势,抓住历史机遇,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就像是一场接力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今天,我们再次走到新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定迈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放眼未来,再接再厉,努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创造属于中华民族的璀璨未来,并对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金以林,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