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开学伊始,笔者总能看到一些大学生手忙脚乱的案例:有的是选课时不得要领、焦头烂额;有的是上课前找不到教材、学习用品等;有的则是不会洗衣、刷鞋,宿舍里各种物品一片狼藉。凡此种种,背后多是上大学之前没有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从现实来看,引导青少年利用假期多做家务、多参加公益劳动或社会实践等,有助于他们养成爱劳动、会劳动的习惯,提高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进而为以后的学业和生活做好准备。劳动对于青少年而言,意义非凡,其不仅仅是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也是建构系统思维,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培养感恩、坚韧、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的重要方式。而假期时间由于相对较长,可以让青少年进行系统的、专门的劳动体验,家长也可以有效指导或监督,因此是帮助青少年实现心灵蜕变、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良好契机。
而假期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提高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首先需要家长转变观念,改变孩子的唯一任务是学习的错误认识。实际上,劳动不仅可以让青少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还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基础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不仅让他们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劳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感官统合训练,有助于手脑结合、锻炼体力、开发智力、磨砺精神。适量的家务劳动能促进大脑前额叶的发育,从而提升专注力、自控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手、脚、眼、耳等感官都会受到良性刺激,还需要同时协调多个感官系统,这样能刺激脑细胞,促进大脑发育。有调查表明,有做家务习惯的孩子,手部灵活度更好,创造力、专注力以及主动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强一些。青少年积极参与劳动,还能增强其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发挥作为家庭重要一员的创造力,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增进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结。
假期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提高孩子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家长主动参与,用心设计,为孩子制订适合的、有意义的劳动计划。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表率,让孩子看到劳动缓解压力、排遣负面情绪、塑造积极身心的积极作用,从而主动效仿、乐于尝试;另一方面,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特点,科学选择劳动的内容与形式,关注他们劳动的态度与细节,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家长可以考虑将劳动地点拓展到田野、社区等公共场所,通过参加公益劳动,为他人、社区服务,让劳动变得更有意义,让孩子在了解社会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有意识地弥补能力短板。
家长也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和专业所长,教孩子一些职业知识和劳动技能,使其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如做家务的先后顺序、做饭和炒菜的方法、收拾衣服和生活物品的技巧等。家长要注意遵循劳动教育规律,不要一次性给孩子布置太多任务,不能把劳动作为惩戒手段,也不能用金钱或物质奖励来诱导孩子参与劳动,更不能动用恐吓威胁的手段来强迫孩子劳动。家长要始终牢记,劳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劳作来协调身心、服务他人、认识自我,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沉淀劳动精神,将来更好融入社会。因此,引导孩子参与劳动之后,不妨多做反思总结,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变得独立自主,迅速适应新环境。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是劳动者的时代、奋斗者的时代。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利用宝贵的假期,让青少年及早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习惯,拥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他们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劳动者、创造者、奉献者,逐渐做好自我管理,并感受到服务他人的意义,未来更愿意用劳动之手创造幸福生活,书写自强自立、矢志奉献的人生篇章。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