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 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 龚宇 周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关键在党。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管农村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能力,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要把党建引领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环节、全过程,以高效统领乡村全面振兴。

目前,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乡村人口的流动性日渐加快,农村人口日趋空心化。乡村治理的价值取向偏“热”经济、“冷”政治,政治功能弱化,服务意识不强,党员教育管理虚化,对党的理论方针缺少深入解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徒有党员的牌子、没有党员的样子”。基层领导干部还存在着创业能力不强、创新意识偏弱的问题,乡村的特色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生态绿色产业等也缺乏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持。要走出这样的发展困境,需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主体的自治能力。

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乡村的宣传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基层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其战斗堡垒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广大农村真正落实到位。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政治引领作用,一要整合不同条线、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党建资源,构建以基层党建网格为主、社会治理网格与经济发展网格为辅的“一体两翼”机制,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党小组四级联防联治格局。二要强化党小组的政治功能,把政治建设放在基层党建工作的首位,强化其政治属性、政治责任和政治功能。三要打破思想观念、行政级别、行业分割“三大围墙”,构建双向需求征集、双向提供服务、双向沟通协调、双向评价通报“四个双向”机制,完善“纵到底、横到边、家家到、全覆盖”的服务管理体系,推动“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全面营造群众感知有温度、基层发展有活力、干部肩上有责任的乡村治理生态,“一盘棋”推动乡村治理“满盘活”。

完善共治共享治理制度。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统筹村民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类人才,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因此,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组织动员优势,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汇集民意民智。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纵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压实党员干部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的“领头羊”责任。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激发基层干部内生动力。重视基层干部实践训练,建立基层干部集训和轮训机制,提升其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与社会号召力,把握治理方向,掌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扩大党员在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其凝聚群众,团结群众,引领群众的能力,着力构建党群一体化格局。二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凝聚力量的源泉。农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力军,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工作理念,以农民为中心,以富农强农为根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的权益。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既要及时关注群众的“大小事”和“冷暖事”,又要适时解决群众关切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百姓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受益者、最广参与者、最终评判者。着力把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吸纳到党组织中,为基层党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三要整合社会资本,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热情,发挥各类组织建言献策、投资兴业等方面的借力效应。通过重点项目、结对共建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民间组织的参与积极性。拓展公众参与渠道、搭建公众参与交流平台等方式汲取众智、汇集众力。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和技能人才等下乡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为各类社会组织协同出力搭建平台。

实现治理方式多样化。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创新治理方式,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资源配置、基础设施、技术支撑各方面的协调联动。首先,促进乡村智能化发展,充分运用大数据、云服务、智慧社区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各项工作获取充分的数据支持,村民事务得到精准化、定制化的服务;其次,提高乡村治理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素质人才引进制度,上级主管部门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需要,通过定向培养、专技人员选调、名校优生招聘等方式引进人才,以资金、政策、奖励等形式增进人才的吸引力,配齐专项人才队伍,提升乡村治理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再次,构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社区协商机制,打造社区协商民主示范点。探索党群议事会、民主议事会、居民议事厅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民主管理和村务监督工作,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及时公开决策内容和执行情况,接受群众的全面监督,提升村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最后,拓宽村民自治参与渠道,发挥新媒体在村民日常交往与民意表达中的作用。通过门户网站、公众号、微博、微信等平台,创建集民主评议、集体会商、法律援助、专家咨询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将上级意见、群众诉求、专家建议等有效纳入各项决策当中。通过创建多种形式的决策参与平台,充分发挥村集体内部的民主协商作用,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作者单位:中共淮安市淮阴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