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远山成云

■ 邱建生

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云”。我的家乡就有这样一座山峰—江西宁都翠微峰。由于当地气候特点,虽然主峰不到800多米,晴朗天气时清晰地巍立在群山之中,但是大多时候云雾环绕,与云成为一体,加上是一座象征革命精神的山峰,故有“远山成云”之一说。

江西是革命老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革命摇篮著称的井冈山,有瀑布壮丽似银河的庐山,有道教发祥之地的龙虎山,还有被誉“世界最美之山”的山清山……然而赣南宁都的翠微峰,虽没有那些“名山”出名,鲜为人知晓,却是一座外秀内刚的独特之山,集林“翠”、峰“奇”、庙“古”、石“怪”于一体。每年从淮安回老家,我都会陪同父母去爬一爬这座山,感受一下这山这水这景,汲取这里的革命精气神。

从山下拾阶而上,曲径通幽,溪水潺潺,苍翠清新的山中随处可见青苔。山不负人,人不负山。随着时间的推移,翠微山峰仍旧伟岸挺立,繁茂葱荣,风韵秀美,是实实在在有形的山。其实我更想说它是无形的,它始终象征着中央苏区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光大,就像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永远矗立在赣南人民的心头。

宁都翠微峰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江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位于宁都县城西北3公里处,距离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2公里左右,山峰以“金精十二峰”为中心,集险峰、奇岩、幽洞、秀水于一体,古以奇峰、幽洞、危岩、叠泉四大特色的自然风貌著称。尤其以翠微峰主峰为著称,主峰直指云霄,险峻秀丽,仅一石缝供单人攀岩上山顶,惊险刺激,山峰上林木随势生长,纵横交错,微风吹来,古木随风摇曳,宛如绿波涌动,起伏连绵。游览过翠微峰的人,都会感受到它婀娜灵动的风姿、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红色经典的革命精神。

宁都翠微峰地属丹霞地貌,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地势十分险要,山峰陡峭,道路崎岖,易守难攻,地质坚硬、各战斗点地方狭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忆往昔,红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一路迭遭挫折。1929年2月,毛泽东和朱德取道“安宁之都”,并首次率领红军前往宁都。两个月后,红军再克宁都,这里的革命形势已经焕然一新。1930年1月,红军第三次来到宁都,不到一个月,宁都县尽赤,是中央苏区最早的全红县之一,并成为中央红军可靠的革命根据地。

宁都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前期指挥中心和主战场。这里承载着中央苏区反“围剿”以弱胜强的光辉历史和宝贵经验。到1949年8月,宁都解放后,以黄镇中为首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势力盘踞在翠微峰一带,构筑坚固工事,占据有利地形,并将发电厂、修械厂设备及大批粮物搬进翠微峰金精洞,组织严密、工事完备、准备充分,企图据险顽抗,这都给解放军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党地方武装势力,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响了被誉为攻坚克难典范的翠微峰剿匪战。经过一场场革命的洗礼,山峰峭壁上的枪眼弹孔依然清晰,见证着当年革命硝烟炮火的猛烈。这也是渡江后规模最大的山体攻坚战,116名解放军战士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宝贵的忠魂。

每次来到这里,父亲就情不自禁地回忆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给我讲述他们伟大的革命精神。

不论是山峰的优美风景,还是革命精神的深刻感动,一双双脚板踏过这片英雄的土地,沉淀了岁月的激情,铭刻了历史的轨迹。翠微之峰最终扛起了猎猎旌旗,走在了战火燃烧的最前线,冲锋的号角响彻山峰的每个角落。在那炮火连天、人民倒悬于水火之中的解放战争岁月中,宁都翠微峰同样写下了“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悲壮史诗,千千万万的热血儿女如疾风中的野草般打不倒、压不弯,他们踏征程、上战场,英勇赴义、铁血奔流,他们这种革命精神,早已融入翠微峰一草一木,随时代一脉同行。

白云常变,山峰不言。“翠微”已成为一段静默堆垒的历史,也演变成为一段灵动昭示的时间,在宁都“西大门”威武地站岗守护。时间流转,翠微山峰时而高远,犹如仰望星空,主峰触手不可及;时而又淡薄,犹如天边缥缈的云,但毕竟不是云。只要革命精神之河不干涸,苏区文化之江不断流,此云始终在赣南大地徘徊,给回望者增添勇气;此山始终在潜意识里巍峨,给信仰者砥砺傲骨。

峭壁连崆峒,攒峯叠翠微。远近峰成林,云中有主峰。一路走来,翠微山峰已成为中央苏区的摇篮,成为红色宁都这块宝地的地标,成为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清梦。梦里的云,云中的峰,像一抹浓浓的乡愁,巍然屹立在我异乡的梦里,默默浸透了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