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永乐
明崇祯年间。宿迁地区经常闹洪水。因为河道常年失修,水系紊乱无人过问,有水便成灾,所以历史上的宿迁是有名的“洪水走廊”。
民间有句流行的话叫“沂蒙山戴帽,洪水就要到”。意思是说,只要沂蒙山挂云彩下雨,宿迁就要闹水灾。山东的沂蒙山在宿迁的上游,它的雨水全部注入骆马湖,每每洪水冲毁湖堤,漫过大运河,汇入黄河,而东流入海。那时候老百姓一听说洪水来了,就没魂似地四处奔逃,携儿带女,扶老搀幼,逃荒要饭,背井离乡。老百姓被淹死、饿死的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
崇祯皇帝为了安抚民心,派朝中一位大臣到宿迁察访。这位大臣爬上马陵山顶一望,只见骆马湖波浪滔天,与运河连成一片,白茫茫一眼望不到边。他想,要治理洪水,必须整修堤坝,疏浚河道,或开挖新河。
宿迁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马陵山躺在骆马湖岸,形成天然屏障,正好挡住湖水。要想下泄湖水,必须凿山开河,但困难是不小的。朝臣和宿迁地方官员在马陵山和骆马湖边转悠了几天,也没悟出个所以然来。这一天,朝臣又来到马陵山徘徊远望,忽然发现湖边有一个小小的山头,山上长着一片茂密的黑松林,气象非凡。他再看那松林延伸占据的一道岭,好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头朝骆马湖水,盘跨在山岭上。朝臣心中暗暗称好,此乃是一方宝地也!他问县官:“那是什么所在?”县官回答:“此处地名凤凰墩,那爿松林便是凤凰林”。是当今在朝为官陆大人家的祖坟。朝臣闻听心里咯噔一下,又问:“就是当朝的陆御史么?”县官回答:“正是”,朝臣听罢也未说什么,转头回到住处。心想,陆御史在朝中早与我有隙不睦,我何不趁此机会破了他家的风水宝地,以泄心中私仇呢!于是,他连夜写好一个奏章,启奏皇上,决定从凤凰墩切断马陵山,引水东去,以泄洪害,万岁准奏。朝臣便命县官带领民夫限期在凤凰墩切岭开河。
谁知出师不利,山岭切而复合,河道挖而急涨。民夫白天拼死拼活挖不了几丈,一夜过后又恢复原来地貌,涨实了。接连数日,挖了涨,涨了挖,均不见效。县官禀报朝臣,朝臣亲临现场监工,依然如此。这是怎么回事呢?朝臣急得双眉紧锁,手足无措。
一天夜里,朝臣翻来覆去睡不着,便起身到外面走走。夜静更深,他来到山下,忽然听到山头上有两个老人悄悄说话。其中一个说:“此山乃风水宝地,想在这儿动土,真是痴心妄想。”另一个接着道:“要想在这儿开河也不难,必须用干柴烈火,撒上胡椒面,烧它七七四十九天,事方能成也!可是,他们凡人哪里知道这些呢!”……下面还有一段对话,因被风一吹,朝臣没有听清。于是他便顺着声音向山顶上爬去,想探明究竟,到了山顶上,他趁着月光四处寻找,却连个人影也未找着。原来二位说话的不是凡人,乃是马陵山山神爷爷和山神奶奶,二位神仙偶然巡山到此,是随便闲聊的,谁知竟被朝臣听到了。
朝臣对山神的对台戏话虽说半信半疑,但还是派人寻来了干柴和胡椒面。当天挖河塘,当晚就在河塘内点火烧。果然,经烈火烧过的河塘里,看到从土石层缝中渗出来的殷殷红水,据说,这是凤凰被烧死后流出的血。
消息传到京城,陆大人听说自家的祖坟风水被毁坏,亲自赶回家乡。他看到新开的河道确实于人民有益,不但没有责怪这位朝臣,反而大加赞赏他为人民造福,立了大功劳。并拿出一部分银两,捐给家乡民夫,以示对开挖新河的资助。
老百姓深为陆大人的宽容大度所感动,一时传为美谈。为了纪念他,宿迁人民便把这条新开的河谱名“陆塘河”,也就是现在的宿迁城北,发源于骆马湖,经宿迁、泗阳、淮阴、沭阳、涟水、灌南流入黄海,现陆塘河,也叫六塘河。六塘河也是现在的后六塘河,在后来的日里,为了进一步治理水患,又从徐溜、古寨、沭阳、涟水开挖了前六塘河。前六塘河下游并后六塘河入沂河流进黄海。
原六塘河沿线,经303公里的水患成灾地带,洪水得到了治理,变水患为水利,两岸农田得到了六塘河水的灌溉,农业丰收。沿岸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安康。六塘河养育了这一地域的人民,也孕育了灿烂的深厚的六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