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阳光永驻韶山冲

■ 卜廷才

韶山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我心仪许久的地方。

15年前,我去长沙参加一个全国性学术活动,结束的那天晚上,一位参会的外省同行相约去韶山,真是一拍即合,我也正有此意。来一趟长沙,不去韶山就是一次虚行,尽管活动收获不少,但也不能替代韶山一行。

三年自然灾害年头,我走进南吴集小学校园,语文书上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爱北京天安门》,老师给我们讲的第一个伟大人物是毛泽东。从此,我知道了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我学会第一支歌是《东方红》,做了人生旅游的第一个梦是游韶山。

“文革”期间,有多少青年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或乘交通工具,或背着背包徒步来到韶山。一天,父亲问我:想去哪儿。去韶山。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时,我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第二天到学校和丁老师说了自己的想法,丁老师告诉我,参加串联的学生必须是红卫兵,可惜你是红小兵。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心发毛。那些天,我的心里很不平衡,也后悔自己出生在淮阴县,要是泗阳县就读初中了,读初中就是红卫兵了,红卫兵就可以参加大串联了,参加大串联就可以去韶山了。可是,去韶山看伟人故居一直是我的一个梦,而且,这个梦一直激励我不懈努力。

接到那次学术活动的邀请涵,我异常兴奋。拿着邀请函去找学校负责人,明白我的来意后,正在处理校务的他,头也没抬,就说:去长沙顺便去一趟韶山。我说:必须的,这是圆我的一个梦啊。

那天,吃了早饭,我和那位外省同行就坐上去韶山的大巴。一路上,尽管颠颠簸簸,或上或下,但是,我和他兴致却很高,说说笑笑,说彼此学校的情况,说各自对当下教育现状的见解,当然,最多的是说对一代伟人为中国人民的不朽贡献。

谈笑之间,50公里的路程已近尾声,我俩下车去参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的刘少奇故居。这是我们行程计划中的一部分。

故居前面有一口水塘,房后有一抹低山,整个故居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环抱。

炭子冲屋场坐东朝西,前临水塘,后倚青山,为土木结构的四合农舍,占地总面积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1959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炭子冲刘少奇旧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颁发“刘少奇同志旧居”木质红底金字匾额并悬于槽门门楣。同年,炭子冲屋场旧居对外开放。“文化大革命”初期,炭子冲屋场横遭破坏,文物散失。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冤案彻底平反昭雪,中共湖南省委与宁乡县委立即修缮故居并收集失散文物,当地群众纷纷献工献材。同年3月5日,故居对外开放。1982年冬,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至今依旧熠熠生辉。

同时,我们怀着一腔敬佩之情参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的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眼见宏大之规模,我想起中山陵。

我们坐上汽车一路向南,向着37公里外的韶山市毛泽东故居进发。

毛泽东故居位于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坐南朝北,系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1929年,故居被国民党政府没收,遭到破坏。1950年按原貌修复。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7月,入选中宣部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迈着轻轻步履,我驻足门前,1983年6月27日邓小平在门额匾上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几个大字,金光闪闪,格外耀目。

我缓步走入室内,仔细观看屋里的每一物件,甚至屋上每一砖瓦抑或墙壁上的每一块土坯。在这里,我的眼前似乎浮现主人的伟岸身影,在这里,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伟人为民着想的慷慨陈词:“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尤其响起那首七古《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作品以拟人手法,通过对青蛙形象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蔑视一切权贵,力图主宰天下的宏图大志。

一股虔敬之情尚在心头涌动,我就叫了摄影师,背对故居全景,背对故居前生机勃发的荷塘、绿树和鲜花,寓意为伟人之精神与大自然同在,如青山永存,如绿水长流。这张照片虽定格于一瞬,却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中。

我们走过滴水洞,来到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铜像位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大门前80米处,像区占地5200平米,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的纪念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的重点献礼工程。

毛泽东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征着“10.1”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铜像面朝东南方,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面带微笑,目光炯炯,正视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铜像由著名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和他的高足国家一级美术师程允贤设计,国家一级企业、航空航天工业部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

站立毛泽东铜像前,我不禁肃然起敬,仰望铜像,听到动人的传说。一位身穿红军服装的老人对我们说:运送伟人铜像的十轮大卡车行至井冈山地段时,突然熄火,无论如何,也发动不起来,无计可施的驾驶员急的满头大汗。一个同行的伟人粉丝忽然想起一策,他面对井冈山,毕恭毕敬,口中念念有词,汽车终于可以发动了,而且行驶如常。一位中年妇女还对我们说,铜像揭幕那天,广场上空同时出现两个太阳,两个太阳大小一样,亮度相同。韶山的人说是伟人在天之灵的显现。经口口相传,这些传说不胫而走,成为人们怀念、敬仰旷世伟人的一种永恒,也是人民一种心理的寄托和折射。

韶山一行后的次日,因无直达南京的火车,我只好乘坐长沙到上海的列车,然后转乘长途汽车回淮。

躺在火车硬铺上,我的脑幕上始终叠印着韶山之行的那些永不消逝的画面,心中一直在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一代伟人的信念,也是今天亿万国人的心愿。

我坚信,无论时光怎样流驶,世事如何变化,阳光永驻韶山冲一定是民心所向,也是历史必然。